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记者了解到,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像这样的试验示范地还分布在特泥河等6个农牧场。通过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改造,多年来已累计改良天然草场十万余亩,提高了牧草产量和品质,形成农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防洪“顶梁柱”、供水“稳定器”、水鸟“安乐窝”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2007年4月开工建设,2011年8月全面竣工。

  建成后的红花尔基水利枢纽是我国高纬度、高寒地区唯一一座大Ⅱ型水库,也是在伊敏河上建成的唯一一座水利枢纽控制工程,同时也是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唯一的饮用水源供应地。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红花尔基水电分公司副总经理于大鹏介绍,水库总库容3.22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364平方千米,将伊敏河防洪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水库定期对分布在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46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3个水情测站进行巡视维护,及时根据天气和雨情信息,科学合理安排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方式,调节库容防凌防汛,更新大坝自动监测系统,不断提升大坝安全管控水平。

  2013年,红花尔基水利枢纽成功抵御了1958年以来伊敏河第二大洪水,是呼伦贝尔地区防洪“顶梁柱”和水源保障、供水安全保障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保护着中下游大河两岸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21.2万亩草场免受洪涝侵扰灾害。

  此外,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及供水工程也是水利与生态相结合的工程,水库涵养了草原,引来多种水鸟在库区栖息安家,实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发展的共赢。

  “过去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地下水的依赖和抽取,生态环境压力很大”,于大鹏表示,如今呼伦贝尔市原中心城水源地9眼水源井已全部退出中心城区供水,实现全部使用红花尔基水库地表水。

  为了把森林中的山泉水输送到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和鄂温克旗近40万居民家中,呼伦贝尔市以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为支点,配套建设供水工程,管线全长约108公里,起点红花尔基水库,终点黑羊站水厂。目前,水库每年提供城市供水约250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约1000万立方米。

  运维值班员陈雷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日常水面巡视,为了严防水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等事件发生,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进行人工巡查。除此之外,还要负责规范设置水源地界标牌、警示牌、防护栏,定期打捞水面漂浮物、清理河道沿岸垃圾,在他们的努力下,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

  水治理同样离不开科技赋能。针对供水管线距离长、各压力监测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距离远,人工巡视监测效率低的情况,水库开展技术革新,对输水管线7个关键井室的23个压力和流量远传信号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供水管线监测系统压力、流量数据传输及时准确,且能通过手机移动端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7月的红花尔基水库碧波荡漾、水鸟翔集,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实践。

(水库巡视船 张圆 摄)

  水库巡视船 张圆 摄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林草兴则生态兴。

  “此次跟团采访调研,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中,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刀丽芳带领学生全程参与。

(刀丽芳与学生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刀丽芳与学生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这堂一路走一路讲的“思政课”,师生收获了什么?

下一篇:解辛平:英雄的军队 胜利的征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