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现在来我们村,不光能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可看的景也多了,文化味儿也浓了。”村民宋祥梅热情地给记者当起了“导游”。
脚踏石头小路,来到古码头遗址。光阴流转,当年的漕运盛景已然不再,碑墙记录下古渡的沧桑变迁。村庄展览厅里,一张张老图片,承载着北方水乡的发展记忆。了凡广场上,袁黄的雕像屹立其间,墙上“立命、改过、积善、谦德”8个大字甚是醒目,宣扬着崇德、向善的文化。
一路探寻,一路体味。如今的小辛码头村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田园风光、和美乡情相映成趣。“漕运文化”“了凡文化”“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内生动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不知不觉,临近中午。不少院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铁锅炖大鱼、土窑鸡、煮田螺、辣炒河虾、椒盐泥鳅、虾酱窝头……一道道诱人的农家菜上桌。
从天津市区驱车前来的徐女士和记者唠起了家常。“喜欢这里的美景乡情,还有地道的农家饭。从舌尖到心尖,都是满满的‘乡村味道’!”她肯定地说。
对于小辛码头村村民来说,潮白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作为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潮白河在宝坻境内蜿蜒百里,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以前垃圾往河里扔、废水往河里倒,潮白河蓝藻多、气味难闻,村民只能捞捞鱼虫。”李超说,“现在可不一样了。水质改善后,鲢鱼、鲫鱼、鲤鱼又回来了,连对水质要求高的银鱼、河虾都多了起来。一下锅别提多香了!”
种粮大户引河水灌溉,稻米也变了样。一些农家院的货架上,摆着小辛码头村自产的“稻蟹米”,米粒清香、晶莹透亮,不少游客走的时候都要捎上几袋……潮白河成了村民口中的“潮白银行”。
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等延伸行业,还催生了采摘、钓蟹等新兴行当,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难题。“现在全家齐上阵都忙不过来,我的农家院雇了五六个厨师和服务员。”李超说。
“我们村有100户人家,32个农家院,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洪奉国的喜悦溢于言表。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坚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千年古渡’蕴含丰富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我们要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午后,黄庄镇党委书记王晓东带项目团队到村里考察,谋划打造高端民宿,建设亲子研学营地;增加农耕体验、生态市集等特色项目;提升文化品位,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入户;依托插秧节、稻蟹节等开展节庆互动……
如今,小辛码头村名声越来越响亮,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津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加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更多保留乡土味道、村落文化、乡愁乡情的旅游村,让寻踪宝坻乡村的游客觅到田园农耕之根、稻海渔歌之美、乡土自然之息。”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说。
傍晚时分,夕阳已沉。一辆旅游商务车满载游客停在了一户农家院门口。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一下车,便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他们心心念念寻觅的乡愁,也许就在小辛码头村碧绿的稻浪间,在潮白河淙淙的河水中,在农家饭难忘的滋味里。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新时代·我在中国|韩国美发师安钟旭:在新疆创造美好生活
- 郑孟状:抓住协同创新“牛鼻子”
- 【理论观察】用百年党史培育时代新人
- 大思政课 | 在宁夏中宁工业园区,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活力
- 人民网评: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 【共同富裕】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擘画县域共同富裕“实景图”
- 求是网评论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雷观帖:上海港湾集团参建的金边新机场,将成为世界第九大机场 |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
- 第四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投票通道19日正式开启!
- 党建引领 协同发力 杭州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给群众讲理论,寻乌接地气
- 钟华论: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 武夷山市:抢抓农时育茶忙
- 安徽芜湖:稻田穿“金装” 秋粮丰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