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疏导 也包括帮助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来源:学习力教育中心 文章作者:佚名 央广网北京2月7日消息(记者王晶)“班上有一个学生给我写信,他是在作业的背面写的,一开始我光看到作业,没有看到信。后来隔了很久,我看到那封信时,我第一时间赶紧跟他去联系。”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任敏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她觉得,这就是一个“求助”信号。 近日,胡鑫宇案暴露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在任敏看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而在现实中,很多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多位受访的一线心理咨询师呼吁,“希望尽快配齐配强高中心理教师岗位”。此外,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也包括帮助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陪伴,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 在做心理咨询时,任敏还曾听过这样一件事,她认为这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大启发性。“那段时间一个学生精神状态不好,午睡时被老师叫到走廊外,以为要被批评,但那个老师只是关切地问发生了什么事。”任敏回忆,这位学生很感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记得那个场景,特别温暖。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和转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宗春山告诉记者。 从医学角度讲,有专家分析,在向成人过渡期间,孩子们的情感中枢率先发展,到十五六岁时已与成人无异,能够感受到强烈而充沛的情绪,而此时人体中负责情绪和行为管理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完成发育。此外,由于大脑发展不平衡,再加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无法改变的生理原因,导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呈现不稳定的状况。 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共青团山东省委特聘心理督导专家泰祺谈到,很多孩子在上学期间就会开始发展自己的恋情,但这个年龄段本身就要面临许多成长中的压力,如果情感方面出现波动,比如分手、争吵等,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难以承受或者消化的破坏性事件。 要加强陪伴的质量,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宗春山说,这种陪伴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与孩子交流。“不是孩子说一句,家长评价一句‘没什么’,这就是‘看不见’孩子心里的痛苦。”宗春 不过,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中国教科院体制所副所长张家勇认为,从家庭角度看,不要让孩子肩负无法承受之重,学习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一生的幸福或成败;从社会角度看,应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开辟人才成长的多元通道,崇尚“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未成年人心理疏导 也包括帮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泰祺认为,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可以接近70%。 不过,多位家长向记者表示,他们对这些常发生的问题都不够重视,甚至不知道它们可能是由心理障碍导致,“很多时候有些孩子,他就是因为一个眼神儿一句话,然后就受了伤害。”任敏说。 2021年,我国首个全国性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到16岁在校学生中,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而“厌学”就是孩子的一个情绪信号,“不像很多家长所认为的,是故意不想学。”泰祺观察到。 他就在工作中见过很多孩子,他们学习时会出现腹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身体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到了心理咨询门诊后,有的家长会很生气,批评孩子“你就想偷懒”。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发育非常快,宗春山认为,这一方面会促进他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容易冲动。对此,家长应该学会给孩子制造一些释放的机会,比如一些刺激性的体育运动、包容他与父母的合理吵架、允许他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因此,在实践中,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不仅要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帮父母调整养育方式。“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初中、高中如果哪一科的老师看不惯,就不爱学他那一科。”任敏说,厌学的症状有很多,最重要是跟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因此,宗春山也建议,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情,“脱了自己的鞋去穿他的鞋”,要给孩子释放的出口去证明自己,而不是只有学习,否则“一旦学习出现问题,孩子就无路可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春山认为,我们更应该提醒学习好的孩子,他们没有失败过,因此反而更脆弱,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亮黄灯”了。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缺乏 忽略情感给予 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宗春山称,还包括缺少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老师、家长都把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培养,“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工具”,宗春山说。 宗春山认为,中国很多父母还是物质型父母,不是精神型父母。他们更关注物质上对孩子的照顾,却忽略了情感上的给予,不会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有个孩子每个月给主播打2000元,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因为主播天天说我爱你。那父母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我爱你?”宗春山认为,当今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但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还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上。 泰祺也有类似的观察,在意识的层面,需要关注孩子日常的言辞、话语,有没有表达过“我不想活了”“活着很累”“死了算了”等直接的语言信息,或者做一些离世后的计划、绘制死亡相关的图画等,这些都需引起关注和重视。 关于青少年如何预防抑郁其实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泰祺觉得,不是单纯靠青少年自己的意志力,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青春期的危机出现是正常的,重要的是需要让孩子了解这个阶段应该如何去关注自己,学习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例如,可以通过积极运动来缓解一部分负面情绪体验,运动对情绪的消耗是非常有帮助的。还要教给孩子学会求助,当遇到压力时,除了可以向父母求助,还可以求助专业人士,比如学校的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都是有效的。 心理教师要有专业能力 不单是科班毕业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从早期就要开始防微杜渐,早期预防远比后期干预更有效。 泰祺在工作中就经常收到来自教体局、教科院的邀请为教师系统进行专业培训。在他看来,单纯配齐高中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会发现高中的孩子心理问题似乎更明显,但其实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这些问题可能都在慢慢积累,只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强,问题暴露得更明显了。 不只是高中,泰祺认为,一定要从小学就开始,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且,这个老师需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而不单单是科班毕业。 如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2021年,教育部对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 任敏补充强调,还要建立一种督导制度,审查心理教师是否合格。还要思考去建立配套制度,比如,一个孩子一学期需要几次免费心理咨询,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来源:央广网 ·上一篇文章:教育部:职业教育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下一篇文章:无 【相关内容】 家长花700万买学位房后发现楼盘对口小学调整 佚名 北京高考状元刘倩莹高考经验 打游戏调整心态 佚名 浙江省教育厅调整高中学科教学 2014年秋季入学学生开始实施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