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脆弱知识综合症 来源:学习力教育中心 文章作者:佚名 “脆弱知识综合症”是美国学者大卫·珀金斯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的情况提出来的一个比喻。大量证据证明,我们学习的知识是表层的,学生知识记住了,并没有理解,这并不单因为教育水平有限,放到国外也如此,这反映了人类认知发展在面对海量知识和迅速迭代困境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那些刚学完的孩子们一讲到知识点背诵如流,可是一转个弯,便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其中不少是优生。所以,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孩子可能真的从来没有学会过。他们只是记忆住了知识(可以说是死记硬背的),然后等待考完试,考试一过什么都忘了。 老师和家长经常遇到相同概念的题,学生并不是全都做对,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只是进行了知识的硬搬,而没有进行知识的迁移,不会迁移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理解所学的内容,也就是深度学习没有发生。 我们让学生不停的做大量的练习,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知识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扎根的深度学习。 尽管他们考试时成绩不错,但一两周后就拿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自己还记得那些知识(忘记得快),更不用说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外部世界了。 对于这种现象,大卫·珀金斯注意到有3种值得关注的知识学习结果: 一是惰性知识。这种知识存在着,却不起任何作用,除非明确提示,比如考试,否则我们不会想到用它。 二是幼稚知识。学生在学习后,重新回到早期对问题部分或全部错误的直觉理解状态。 三是模式化知识。这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常规知识,学生机械执行处理事物的方式,只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而不理解使用这种步骤的原因。 迄今为止,大量证据已经表明,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是脆弱的,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他们只是肤浅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那么到底什么才叫“学会”“真正理解”! 奥苏贝尔、布卢姆、威金斯、麦克泰等学者以及哈佛大学的“零点研究”项目都对“理解”作过出色且深入的研究,提出的有关理解的4个维度可以给我们新的启示。 一是能不能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将能否建立起一体化的、丰富的概念网作为检验理解的重要标准。 二是能不能做出判断以及新的探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包括对其获得知识方法的理解。凭借这些已被认可的方法,学生可以对各种观点表现出理性的怀疑或建构新的知识。 三是能不能运用知识。如用经济学知识设计一项金融计划进行投资和储蓄。 四是能不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布卢姆则认为,可以通过解释、转译和推断来鉴别理解。 解释指对事物进行合理、恰当的论证和说明,往往涉及“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如“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下落时具有同样的加速度?” 转译指能提供有意义的阐释、叙述和翻译。“举例说明”“用自己的话来说”是教师最常用的检验转译的有效方法。转译还包括知识能从一种表达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达形式。 推断指的是能根据已习得的知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根据光源、物体、影子来推断光源的高度和位置。在中国现实的考试评价中,布卢姆的观点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看来,真正的理解是真的非常困难的。我们看完一本书,合上书本很满足,可是我们离真正的理解,还差了十万八千里。无怪乎,有人感慨,听过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还有那句很讽刺的,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别人一点都看不出来。 ·上一篇文章:教育行业普及:认知的五个级别和教育·下一篇文章:六大经典家庭教育理论,你了解几个? 【相关内容】 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佚名 什么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佚名 什么是多元智能? 佚名 什么是言语-语言智能? 佚名 什么是音乐-节奏智能? 佚名 什么是逻辑-数学智能? 佚名 什么是视觉-空间智能? 佚名 什么是身体-运动智能? 佚名 什么是自我内省智能? 佚名 什么是人际交往智能?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