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魏智渊

 

不是你说错了,而是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我经常称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中国式思维”,有人精辟地概括为: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看到一篇博文《教育专家必须在教学第一线带班教书》,文章第一部分是这样的:

湖南娄底卫校某班主任自掏腰包买来100斤瓜子,让上课嗑瓜子的学生“嗑个够”,图片传遍微博、网络,最终,这消息被众多“教育专家”捕获,于是某些教育专家坐不住了,以键盘为利器,以文字为炮火,对这位班主任老师的行为进行全方位分析批判,随后诸如该老师违背教育法,侵犯学生人生权利,涉嫌体罚甚至涉嫌违宪等指责都来了。

够吓人的。但我真没看到这些文章里教育专家面对这种情况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个别专家提出了解决方案,也是典型的“专家型”方案,理论一套一套,放之于纸上熠熠生辉,放之于实际则可能一败涂地。

所以不少网友在专家文章后留言:专家,你来试试。

我的观点亦是如此。

我感兴趣的,是大量类似这种貌似充满正义感的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这件事作为现象,可以引发若干不同的讨论话题:

1.这个班主任的作法是否正确?专家们的批评以及解决方案是否合宜?我认为这是班级管理领域的一个带有学术性质的问题。

2.学校或上级行政部门,有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介入(我当然认为是根本没必要介入的),介入得是否恰当?这是一个行政管理的问题。

3.假设真的有大量的教育专家发表意见了,并且意见很荒谬,这又涉及到一个专家培养机制的问题,甚至是师范类大学的体制问题。(我认为这件事还没被关注到这个地步,没有引发大量专家的介入。当然,如果有人举出铁一般的证据,我只好认错,毕竟我只是依据逻辑判断)

但无论哪个问题,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准绳。

但这篇文章,并没有对事实本身进行详尽的充满理性的讨论,反而直接话题一转,先判定专家是荒谬的,然后,直接提出了专家发表意见的合法性的问题,这非同小可。因为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件事的是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没有长期在一线,不配发表观点。”

专家必须在一线教书(而且后文说,离开两三年都不行),这观点草率得令人吃惊。自有班级授课制以来,除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孤例(阿莫纳什维利都不算),还有几位著名甚至伟大的教育家达到了这个标准?这些人都不配称为专家?不配就某些教育教学的问题发表观点?一个课程专家不到中小学一直兼课,就不配研究课程?一个德育专家,不长年担任班主任,就不配称为德育专家?杜威虽然创办过芝加哥学校(而且短暂,甚至不甚成功),但基本上没在中小学带过课,他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整个20世纪乃至于未来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有几人能及?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擅长理论(他当然熟悉不少理论),所以他是个经验型的教育家,他的作品,基本上是属于经验汇编。而这经验实际上局限了他的高度,并且是帕夫雷什中学难续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论是有力量的。人类能提出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能让卫星上天,首先得益于理论的力量。一个聪明的农民,一辈子无论如何守在田野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进行农业实践,其贡献也比不上袁隆平。袁隆平的贡献,不是因为经常下地干活,而是来自专业。

任何一个或几个甚至一批具体的教育专家的平庸(何况未必是平庸),都无法归纳出“专家无用论”或“教育专家必须在教学第一线带班教书”的结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现在一线早就是专家遍地了。可事实上,正如有人所说,若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不过是个邮差。

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例如班主任这样做是不是合适,专家的意见究竟对还是不对),因为它绕过问题,试图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在这里,就是指教育专家。简单地说,教育专家,你要么一直去一线教书试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要么就闭嘴(那就只能闭嘴了)。不是你说错了,而是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

|<< << < 1 2 3 > >> >>|


【相关内容】

十二部门治理隐形变异培训 专家解读如何破解预防、发现、取证难

佚名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

佚名

 

专家视点: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钱颖一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专家余建祥谈现代家庭的教育顶层设计

余建祥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专家余建祥谈现代家庭的教育顶层设计

余建祥

 

学习力教育专家余建祥简介

佚名

 

学习力教育专家余建祥语录

佚名

 

学校忙减负辅导班却人气旺 专家:家长需理性

佚名

 

写作专家指导:高考作文首尾五奇招出彩技巧

佚名

 

专家指导:家庭教育中的7个大于号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