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课堂: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 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佚名 三 既要读好万卷书,又要行好万里路 热潮下的疑虑与反思 研学旅行以旅行为载体,以研学为目的。虽然这一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但由于专业师资匮乏等各方面现实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课程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运行形式不规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有的活动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因此,热浪之下带来竞争之势,也必将冷静思考。 1.定位认识要清晰 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大多数本质上还是“多旅少学”“只旅不学”。大多数研学项目执着“表象”,比如精心策划文案,猛砸课程设计……表面狠下功夫,实际原地踏步,并未参透真正的研学旅行要实现教育和旅游的跨界融合,核心元素要去融合,而不是组合。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元素之一的研学产品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课程准备,然而纵观市面上的很多研学产品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进行中又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影响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而且研学旅游产品较少,且以呆板、说教的会展型产品为主,充其量增加一些科技手段,但缺乏互动性,并没有在定位上细化,缺乏针对不同人群做出差异性的设计,不能在深度上适应消费群体的文化层次。“研学游”结合现代旅游的体验性属性,使研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和时尚化,让书本里的东西活起来,地下的东西走出来。 随着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的内外环境、组织形式和功能作用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学习”的概念已经被重新定义,教育生态也正在进行转型和重构。教育不仅能在教室中开展,也可以在旅行和营地中进行。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体验,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研学旅行正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这种大趋势,是对我国素质教育方式的创新。不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旅行机构,对研学旅行真正的内涵和定位要有相当清晰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2.内容体系要“走心” 课程同质化严重且产品缺乏严谨的统筹与规划是研学市场的一大问题。其推出的研学产品和课程基本大同小异,而且销售人员往往把研学游等同于夏令营,所推荐的线路不外乎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一类,对于研学游本身的服务和行程细节则都未涉及。很多已经开设的研学项目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内容上多是将成人旅行项目冠以“研学旅行”的名头,或者是照搬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的任务和游戏的“课程”,互动体验环节较少。产品同质化、学习特性不明显等成为研学市场的普遍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专业研学设计人员和相关内容策划人员数量有限,使得研学课程体系丰富度不够。 纵观课程现状,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教育+文旅”模式下所诞生的产品所直接面对的都是未成年人,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尚未完善,对孩子的引导和安全保障并不能用纯教育或纯旅游产品中的常规方法,导师成了连接旅游目的地、课程、家长和孩子的最重要纽带,也是解决突发事件的核心,更甚者可能会影响孩子最终的研学体验。 面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专业研学导师成为了研学市场新宠,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游学等体验式教学不同,需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但是目前研学旅行方面的专业人才稀缺。据了解,传统旅行社的导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找一些名师名家来做演讲,另一种是传统导游稍加培训就直接上岗。教育“容不得半点含糊”,导游和导师,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目前国内研学旅行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学旅行将逐渐走向正轨,若想在火热的文旅市场立足,除了需要设计相对完整且系统的研学课程体系外,还需要专业的研学导师,这就要求高校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和研究中心,从而大批量培养研学旅行方向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3. 反馈评估要完善 研学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完善。不少学校和机构在教学开展是一味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对于研学产品服务后期的效果仍无权威的评估与指导,基本上仍停留在从业机构内部对于整体运营的评估、调整。试问如此“大且全”的体量和课程,如何保证研学的教育效果?而其效果又依旧什么来判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的缺失。 真正做好做实研学旅行,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从“解剖麻雀”开始,科学研判,建立监督体系,有效监控研学旅行全过程中的主题、步骤、方法、实施、效果,分析研判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进而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此外,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覆盖学生、教师,也要覆盖学校与政府相关参与部门的方方面面。 先看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科知识”反复强调,这就要求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研究和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尽量呼应课堂和课本知识,再通俗点讲,研学旅行课程要对着课本来,否则,就不会受到学校欢迎。只有主题设计独到、环节预设合理、学生欢迎接纳、符合国家要求、对应学科学习的精彩课程才能经得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 参考来源: 微信公众号“芥末堆看教育”《研学旅行成市场新宠,千亿体量群雄逐鹿》 微信公众号“学四方”《研学——2017年国家研学旅行政策新解读》 天下知仓《千亿研学旅行市场的确诱人 欲入者先看看自己有无“硬伤”》 陈凯宏《研学旅行现状:为什么说研学旅行离真正的爆发还很远?》 王晓燕 畅肇沁《研学旅行火热:如何防止游而不学》 END|<<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到底难在哪?·下一篇文章:研学旅行成市场新宠,千亿体量群雄逐鹿 【相关内容】 课堂学习:从驱使走向激发——兼议学习力培养困境及出路 夏英 研学旅行成市场新宠,千亿体量群雄逐鹿 许林艳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到底难在哪? 爱豆爸爸 多元智能对课堂管理有哪些建议? 佚名 怎样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资源? 佚名 马云重回课堂: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佚名 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课堂的个性差异 佚名 教育看亩产效应还是终身学习力?一位特级教师考察美国课堂后的反思 魏勇 爸妈知识小课堂:如何给孩子英语启蒙才靠谱 佚名 家长课堂:9种信号暗示你孩子可能早恋了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