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未来的顶级人才需要什么思维格局 来源:高效学习方法与学科思维培养网 文章作者:佚名 “21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 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电影台词了,但是我相信,这句话的正确性在人类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可问题是,人才有很多种,到底哪种人才最值钱? 以前人们很佩服一种人,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通历史后懂科技,既学过传统国学,又熟悉西方哲思,聊任何话题都能镇得住场子,让人不明觉厉,这种人叫做“通才”。 二战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人打打嘴炮还行,什么都懂就等于什么都不懂,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下,人们越来越仰赖“专业”的力量,从此“专才”更有前途。 有数据显示,自打2007年开始,话锋又变了,随着互联网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世界再也没有秘密,再难的专业技能,别人都能学会,而且在很多领域,机器的专业度比人更高。从此,人们又认识到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通才”和“专才”其实都不是最强的,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又有了一个新高度,我们可以称其为“全才”。 “全才”有自己擅长的核心领域,同时对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也有人管他们叫做“T”字型人才。 来看一个研究案例: 美国3M公司拥有各个领域的很多专利,研究人员对这些专利进行分类统计,想知道哪种人才的专利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最大。 结果显示,“专才”和“通才”的成绩差不多,但都不是最好的,成绩最好的是“全才”。公司内部有个鼓励创新的“诺贝尔奖”,获奖最多的也是“全才”,“全才”是创造力最强的人。 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总结到,“全才”的优势来自于这样一种能力:他们能发现完全无关的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能将若干个相互独立且毫不相干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某种新的观点。 丹尼尔·平克把这种能力称为“交响力”。顾名思义,就有点像指挥家将各种不同声音的乐器组合成一首伟大乐曲的能力。 《创造力》一书的作者,芝加哥心理学家米哈里,曾对很多具有创造力的人做过研究,他发现,创造力一般都与“跨领域”有关,最具创造力的人,能看到各领域之间被其他人所忽视的联系。 著名设计师莫克说:“未来10年,人们需要具备跨领域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探索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新领域。他们不但要处理不同领域的工作,同时还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发现其中的机遇。” 美国的经济学家在漫画行业做过一项研究,想知道一部漫画作品的商业价值与作者的哪项素质关系最大,有三个选项: 一是作者的出书速度以及是否高产;二是作者在漫画行业积累了多少年经验;三是作品是个人完成的还是团队合作完成的。 结论是,只有第三项与作品的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前两项都是负相关。 也就是说,决定作品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是作者涉猎的广度,无论科幻、动作、悬疑,还是体育、喜剧、童话,作者熟悉的漫画类型越多,作品就越值钱。 这个规律在其他领域适用是否也同样适用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曾对15家跨国企业的管理层做过一项研究,他在研究报告中写到: 仅凭“模式识别”这一项能力,就能将优秀管理者与普通管理者区别开。所谓“模式识别”就是从一堆杂乱无序的信息中,识别出有意义的信号和趋势,从而做出长远战略规划的能力。 曾对各类企业家做过调研的迈克尔·伯格也说过:“所有优秀的企业家无一不擅长系统思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你就要学习如何调动系统思维,激发全局观的本能。” 既然“交响力”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启自身的“交响力”呢,给你以下3个建议: 1、尝试跨领域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曾说过:“很多工程学上的僵局都是由根本不是工程师的人打破的。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比智商更加重要,有突破性想法的人一般都具备跳跃性思维。一般而言,那些拥有广阔背景、多学科思维以及丰富个人经验的人,才会具备这一能力。” 当你在自己的核心领域专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可以尝试接触一下其他领域的东西,或者培养个业余爱好什么的。有研究显示,学术水平越高的科学家,就越会在本职工作之外发展业余爱好,诺贝尔奖得主有业余爱好的几率是普通科研工作者的22倍。 2、多听交响乐 聆听伟大的交响乐,是培养交响力的绝佳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中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你会对曲子的意义有不同的感受;在听《哈夫纳交响曲》的时候,你也可以留意一下莫扎特是如何在乐曲中加入木管乐器,使整体效果远超过部分之和的。 3、善于打比方 一直以来,比喻或者打比方都被看作是一种表达方式上的技巧、一种言语上的装饰,只是为了让人听明白复杂的道理。可实际上,比喻是理性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思维过程都是比喻式的。 当你能用不相关领域中的语言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你才算真正理解它,无形中你也将这两个事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了起来。正如舞蹈设计师怀拉·撒普所说:“你发明的所有东西都是其他事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创新过程中,比喻能力和智商一样重要。” 参考文献: 《全新思维》作者:丹尼尔·平克 《范围》作者:戴维·爱泼斯坦;解读:万维钢 ·上一篇文章: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应对美国科技封锁·下一篇文章:金立通讯集团董事长和他同学:10年后,一个身家15亿,一个月薪5000! 【相关内容】 学习力教育中心首个基于底层文化面向未来的现代家庭文化系统 佚名 思维的六个层次,你站在哪一个思维层级,你的未来就在哪 余建祥 教育中的“荷兰病”对教育格局的巨大影响 余建祥 俞敏洪:未来中国教育市场发展 必然是地面教育和在线教育双向发展 佚名 余建祥:用新思维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余建祥 余建祥: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四大决定性趋势 余建祥 家长教育思维的三个层级:你在哪个层级,孩子就在哪里 余建祥 12岁少年持刀弑母带给我们的教育反思:严重滞后的现代家庭教育水平,制约了孩子的成长 余建祥 成长型思维轻松让孩子成为学霸:斯坦福教授研究发现了孩子聪明的秘密! 佚名 教育阶层化思考:你的教育思维停留在哪个层面,你的孩子未来就在哪个阶层 余建祥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