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佚名

 


三是孩子可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悔恨。

第一是有许许多多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成才, 在孩子面前,为了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常常哭哭啼啼或声嘶力竭地表白, 孩子我多爱你, 你要什么都满足你,为了你, 我怎么含辛茹苦地付出, 如果你不争气, 我就死给你看, 或者断决母子, 父子关系等等, 请问: 这难道就是为人父母的爱吗? 多么沉重的心理负担, 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压力。孩子的学习会快乐吗? 没有对学习的快乐心情, 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优秀吗? 孩子在德,智,体方面能够健康成长吗?

第二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 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忽视了素质教育。严肃地说, 这些家长所谓伟大、无私的爱--实际上是在孩子身上蛮目的索取。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为了能够让自己扬眉吐气,不断地向孩子要求这,要求那, 只要有一点没达到自己的目标,“爱”的态度和行为就发生了变化, 其实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 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其实这种无知的爱,给孩子形成了无形的压力,造成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三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采取付出与回报的模式, 这严重地违背了亲情的本质。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的差异,在兴趣和爱好上是有区别的, 不能生搬硬套,要科学,人性的去培养孩子, 发现孩子的长处, 并将孩子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成功, 这就是优秀。否则你那种所谓的“爱”是有代价的。别让爱扭曲了孩子的心灵,要更明白孩子还是社会的,塑造好孩子的优秀品格就是家长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第四知子莫若于父母, 让我们静下心,理性地重新审视自己, 评估孩子。(我们说一个案例:某县重点中学高三年段, 多年前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折腕的事件, 一女生用暴力殴打同班的另一女生,造成伤害, 肇事者被勒令退学。经调查;其原因是上高中以来该女生每次任何形式的考试在年段中总是第一, 而这一次考试的成绩却名列年段第二, 令该女生痛不欲生, 而后妒火中烧,精神失常, 加上性格内向,孤僻,导致行为的发生。以往老师对她评价甚高---学习优秀, 尊敬老师, 热爱劳动,生活朴实,勤俭。原因分析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偏面性是引起这埸悲剧的根源, 加上个人性格内向, 沉默寡言产生嫉妒心理,导致行为结果。该女生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父亲过去因家庭成份问题,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 把改变家庭命运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考上名牌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只能赢,输不起。解决方法是分析  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 严重影响自已的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克服呢? 认清嫉妒的危害;克服自私心理;正确认知;提高自身;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与其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竞争,不如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家庭教育的成败,同样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家长的手中。” 我很欣慰的在一个正就读嘉庚大学的学生博客文章中看过这一段话:“ 中国自称礼仪之邦,确实,对家人对朋友谁不爱谁就不尊敬?可是对其他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呢?冷漠,嘲讽,耻笑,落井下石的都有,在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等恶习都是出了名的。这些行为都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造成的,都认为社会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都把自己当作社会的路人甲而不是主角。中国人不缺智慧,只是被传统观念深深地束缚住了思想,若是每个人能把中国社会的发展做为己任,中国何愁不强。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搞慈善,中国人不理解外国人不把钱留给自己的子孙。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我来自家庭”,而不是“我来自社会”。     

四是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故事:在美国的一个小镇所有的人们都在兴高采烈地等待一星期后的马戏团到镇来演出,彼得的父亲更是一个马戏迷,可当一星后马戏团的到来那天,彼得的学校正好要开家长会,彼得父亲毫不犹豫地来到彼得的班级参加家长会,人们不解问他怎么不看马戏,他回答:马戏这次没看,下次还有机会,可孩子的成长却只有一次,不能重来。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五是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必倒霉。我们说一个案例:赛达斯“神童”的悲剧,有这样一个“人造天才”的故事。 美国“神童”赛达斯曾经扬名一时。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但14岁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则成为商店的一名普通职员。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极普通的店员呢?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可以按计划试验变得发达。赛达斯一出世,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卡片,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随后,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这样以来,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期成了他苦读的时期。试验的初期结果确实令人吃惊,小赛达斯天资聪颖,知识面宽而深,甚至在不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过度的教育使小赛达斯过早成熟,而且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傻笑,到14岁时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他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而热切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而成了一名普通店员。一代“神童”就这样悄然消逝。点评:赛达斯无疑是一个早聪、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如果对他进行一点超常教育是完全应该的。不应该的是,他的父亲希望孩子成熟得要早上加早,对他的教育——也仅仅是知识教育,不断超常规、超负荷,结果违背孩子的天性,终于使孩子不堪重负,酿成了悲剧。

好水酿好酒,好土塑好佛,好环境培养好人才。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所以说爱不是权利而是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方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的孩子还没到起跑线(还没出生),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

因此,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 

|<< << < 1 2 3 4 > >> >>|


【相关内容】

教育洞察:教育改革的阻力真来自家长吗?

佚名

 

两地公布学科类培训白名单,补习班要“复活”了?家长喜忧参半

佚名

 

神兽归笼!小学开学第一天 新生家长贴墙站成一排“暗中观察”

佚名

 

开学在即,多所大学发布了延缓开学的通知,学生家长们要注意

佚名

 

喜大普奔,教育部表示可以取消家长群?家长欢呼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佚名

 

寒假网课消费暴涨287%、在线教育获客成本攀升,家长满意度不高

戚梦颖

 

13岁女孩月考第一被质疑后溺亡,家长矛头直指老师

佚名

 

美国多所高校面临倒闭,中国留学生迎来坏消息,家长欲哭无泪

佚名

 

疫情下开学之前学生家长需做哪些准备?

佚名

 

新冠疫情下,家长和孩子如何解决网课学习困扰

余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