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校长最大共识:让教育静下来 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方青 当教育夹杂了太多偏离本质的任务与声音时,这种杂、闹、烦、累会渐渐让教育人疲惫乃至迷失方向。 教育的干扰从内而外,方方面面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能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带给我的当然有履职的欣慰。关于校长、教师的大量时间被各种会议、活动占用的问题,这几天有许多媒体问我:给学校的正常教学造成如此多干扰,谁应该负责? 我为此事曾做过前期调研,发出的问卷是100份,最终竟然收到了近300份回复(包括电话、QQ等反馈方式),这令我感到吃惊。当我分析问卷,看到这些惊人的数字和案例时,心中有万语千言,可当我从这些数字、案例中抬起头时,却发现不知该去责怪谁。 也有记者追问:我们该如何办好教育呢?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个公益视频,深刻而又通俗地表达了我们的教育,即无论它在一个维度,最高体现都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比如在饭店里,服务员上菜慢了点,有的大人感到不耐烦就会大声嚷嚷;过红绿灯时,看到没车,就牵着孩子的手急匆匆地闯红灯。这些行为的改变是否也是教育前进的标志?也就是我一直在说的,“大手”的方向,决定了“小手”的行为。所有在孩子身上能产生教育作用的人与环境都要有自然的教育意识,这种意识就如吃饭穿衣一样渗透于生活的各个细节,不刻意,不强求,而是一种自然的素养。 作为一名基层校长,我也在思考:给学校、教师减负,学校应该承担什么?我想起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突破是生命。各种繁杂的文件、评比、会议等就如同外界施予学校的压力,让学校、教师、学生都沦为单一的“食物”,学校如今需要追求的,是前行的主动性和从内突破的视野与规划。 主动地思考与探索比起被动地应付,会更有难度与挑战。所以,校长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真正把办学与育人相结合。有些当下看不到成绩但以后会有长远发展的事,要耐得了寂寞去坚守;有些当下有显著成绩但今后会有发展隐患的事,要舍得了名利去摒弃。 在我身边,这样的校长和教师也有不少。比如有一位老校长,退休前把他总结的关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编成了儿歌,自已出钱打印成册送给学校。他说自己一辈子育人,感觉到孩子的习惯养成太重要了。还有我身边的一些教师,为学生策划各种有意义的节日活动,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写教学日记,等等。 当然,社会也要为教育营造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不能总是“管”字当头,各种与教育相关的责任部门不能相互推诿、指责。教育的纯粹,首先是育人环境的纯粹,当教育夹杂了太多偏离本质的任务与声音时,这种杂、闹、烦、累会渐渐让教育人疲惫乃至迷失方向。要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杂事、杂音,让大家看到更清晰的现在与未来。 (方青,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 内在的迷失之外,哪些外部环境让教育难以静下来? 一、条子 每到开学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会有人给校长们递“条子”,目的无非是把自己或亲戚朋友的孩子塞到他们的学校。越是知名中小学的校长收到的条子越多。 2014年初,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到2015年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一年过去了,教育部的通知挡住多少“条子”? “条子”都是各级领导干部递来的 方青除了校长的身份,还有一个头衔是金华市金东区教育局副局长:“我们学校真的很好,好在我们有一批非常有爱心的老师,非常可爱的学生。那些老师啊,自愿牺牲休息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学生绘画,给学生讲故事……” “如果有父母找关系进学校的话你们怎么解决呢?” “以前的话可能收费还能进来,现在就近划片入学,所以基本就进不来了。” “真的进不来了吗?是不是还有找关系、递条子的呢?”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修养,是校长的精神长相·下一篇文章:校长这个特殊的临时工 【相关内容】 教育部:聚焦《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佚名 教育部:职业教育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 佚名 校长如何为教师的平淡生活注入“甜蜜剂”? 刘守莲 教育洞察:教育改革的阻力真来自家长吗? 佚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佚名 学习力教育中心首个基于底层文化面向未来的现代家庭文化系统 佚名 从“甩手”校长到“放手”局长,魏书生如何用“老办法”做出新成绩? 魏书生 高中生暑假发朋友圈被处分,盘绵市教育局:学校校规管理,没毛病 佚名 教育部发布高考防疫提示:提醒考生做好考前本地14天健康监测 佚名 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化滋养孩子,首个专业系统的家庭文化体系推出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