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佚名

 

2008年1月21日,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摩擦身体。这家幼儿园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
  2008年1月21日,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摩擦身体。这家幼儿园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

  20年后再看较量背后的故事,中国孩子还会输给日本孩子吗?

  日本孩子小学学会玩、初中喜欢玩、高中专业玩

  “中国孩子不比拼体质,只比拼分数拼得个个都弱不禁风”

  11月22日傍晚,在东京7℃的气温里,一队穿白衣服的女孩子在人行道上整齐地跑步,短裤短袖非常抢眼。

  在日本,冬天穿着短裤短袖进行户外训练的小孩子很常见。根据日本文部省2009年的统计,日本儿童每周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人有90%左右。

  1993年,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后,在中国引起巨大震动。中日孩子之间不仅较量体质,也在较量着背后的家庭与社会理念。很明显,20年前,中国孩子输了。

  近日,《都市快报》记者回访当年夏令营的参与者、日本游戏学校的负责人小田切先生,他讲述了许多夏令营背后的故事。

  大自然的严峻和美好

  会帮助他们成长

  日本孩子跑到中国来吃苦,这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还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小田切先生说:“选择艰苦的地方对孩子们进行磨难型教育,是为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迎接挑战能力、耐受能力等生存必备的素质,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培养有帮助。”

  “如果要说目的,那只有一个,就是向着草原的地平线前进!”小田切先生说,“孩子们自己会去计划怎么做,我们大人没有指定的必要。”

  孩子们背着自己的食物,集体睡觉,集体吃饭。“凭借自己的力量在草原上徒步,精神意志就能得到锻炼,其余的都不用我们来指导,大自然的严峻和美好会帮助他们成长。”

  小田切先生带着孩子们在草原上度过了美好的6天。野炊时,有日本孩子用蒙古式的锅煮了一些简单的食物,也有小队只是拿茶泡饭吃,即使这样,大家都还觉得很满足。

  他甚至看到,有孩子用貌似沾着羊粪的餐具来搅拌食物,但是,“既然是回归自然,这些地方也就既来之则安之啦”。

  每天锻炼两小时以上的学生

  占总数四成多

  在日本,每天下午放学后,小学生的活动一半以上跟运动有关。

  日本知名专栏作家桥本隆则介绍,日本的体育教育是根据小学生不同时期的情况来实施的,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身体的简单运动,利用辅助器材锻炼,还有做游戏等方式;中年级则在低年级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保健的内容,高年级就会更多地增加球类运动。换句话说,也就是小学时,让小学生们学会玩,喜欢上运动;初中时,要让他们发现喜欢的运动项目;到了高中,他们就可以专注于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更多的练习,提升水平。

  日本中小学每天都有体育课,学生放学后,还有规定的1小时锻炼时间,学校开设相应的场所给学生,学生可自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统计表明,日本每天锻炼两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总数四成多。

  日本文部省对日本青少年的体质锻炼都有指导以及专门的组织进行监督。每年还会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对学生的体质锻炼实行动态跟踪。日本针对青少年有学习指导纲要,对每个年级的身体等都有详细要求。

  去运动场所的人越多 去医院的人就越少

  《都市快报》特约撰稿贾璐发现,周围的日本朋友都很热爱运动,他们觉得运动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几乎不会为了学习和研究而削减运动的时间。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运动,他们也回答不上来为什么,就说自己从小就喜欢。

  日本文部省的长官说:“学校体育是人的一生体育的基础。从小开始,必须灌输体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思想。”

  日本很多地方都会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大学去进修,所有费用都由当地教育委员会支出,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开阔教师的视野,也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最先进的体育科技,以及相关的辅助器材,回来后能更好地为体育课服务。

|<< << < 1 2 > >> >>|


【相关内容】

中国儿童文学优秀网站推荐

佚名

 

中文到底有多美?美到窒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的语言之美

佚名

 

中国首个虚拟学生入学,不仅颜值出众还能作曲会写诗!你想跟她做同学吗?

佚名

 

2021中国大学排名发布 北京大学连续14年夺魁

佚名

 

媒体揭开皮纹测试天赋潜能敛财骗局:位列中国十大科技骗局第六

赵阳等

 

艺术修养对于中国人来说为什么非常重要?

北野

 

广陵散(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佚名

 

美国欲驱逐3000名中国研究生,还将冻结中国官员和企业在美资产?

佚名

 

2020中国大学排名发布!南大超复旦,浙大第三

佚名

 

美国多所高校面临倒闭,中国留学生迎来坏消息,家长欲哭无泪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