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尉京菁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
【内容提要】想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应把握住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即要重视对德育内化效应即接受效应和共振效应的研究。教师要设法打开通向学生心灵的渠道,理解并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持久不变的,不论学生今后还会犯多大的“错”,闯多大的“祸”。
【关键词】接受效应 共振效应——心灵共振
身为一所职业高中校的德育课教师,同时又兼任班主任工作,我在不算太长的工作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要使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其实效性,是一项十分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洞察青少年心灵的能力,把握不住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教师讲的与学生想的是两层皮。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时期,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想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更要重视对德育内化效应即接受效应和共振效应的研究。
所谓接受效应,是指如何使学生接受教育,并增强想听、要听教师的需求。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一定看法(观念)时,他就会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或接受,或回避、抵制。把握青少年心理上的所接受教育的范围,是接受效应的关键。因此要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接受效应,首先要对“学生”掌握认知的情况进行分类。
一般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所知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先入为主”的教育原则,因为此时最容易产生接受效应。但往往青少年在接受德育时,他们的头脑已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这样或那样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与学校德育目标或一致或不一致或在层次上存在相当的距离。学校德育只能以青少年现存的价值观念和水平作为教育起点,进行继续提高的教育或矫正教育。
对于已形成了某些错误观念的学生,要从可接受教育的范围出发,寻找一个恰当的载体,逐步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纠正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如在一节关于“职业性格”的职业道德课上,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推选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评价他人的词语,看哪个组写的最多,将给予奖励。不到五分钟时间,五位同学已经把黑板写满了,这时我并没有急着继续知识的讲授,而是及时抓住了教育时机,针对职高学生入学素质相对比较差、爱讲脏话的普遍现象,似自言自语发了一声感叹:咱们班的同学既然掌握这么多丰富的词汇去评价一个人,为什么同学之间在交谈时还要带那么多脏字儿呢?话语虽然简捷,也无任何批评的痕迹,但我看到许多学生这时都低下了头。从这以后,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观察:说脏话的现象比过去少多了,而有时顺嘴溜出一两个“不恰当”的词,无需太多,只要老师的一个眼神,他(她)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我觉的这也是很值得肯定的,再次抓住教育时机,给与鼓励、肯定、表扬,说脏话的概率会逐渐降低。
对已形成了一定正确思想观念的学生,提高接受效应就要重视变换角度,选择不同的载体,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教育要求,以不产生重复或老一套的感觉。如在一次全校性的操场卫生评比中,我班未受到表扬,此时一名一直以来认真做操场卫生、品学兼优的学生向我提出了“抗议”。我认为教育的时机又到了,在班会上,我又把这件事很正式地提了出来,表明我对它的重视,并说了三句话:第一句分析原因——我们做的还不够好,预料中的情境出现了,一些做操场卫生的学生很不服气,虽未说什么,但表情已显露无遗;第二句问句——认真做卫生是为了什么,只是单单为了受表扬吗?用不着我回答我想每个学生都能自己找到答案;第三句其实是对他们无言的肯定——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从这以后,我欣喜地看到不仅做操场卫生的学生更加认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几乎全班同学都憋着一股劲儿,终于我班整体的卫生情况得到肯定,曾几次受到全校性的表扬,而且被学校评选为首个“卫生免检班”。我想这次教育时机的把握所收到的德育效果远远大于“做卫生”这件事本身。
所谓共振效应,是指选择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教育时机,使教育要求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共振中得以认同,内化与升华。物理上的共振现象是有条件的,它产生于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同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心灵共振也是要有条件的。
首先,教师要设法打开通向学生心灵的渠道,理解并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两个例子,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想法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就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不可能实现。当然,在这里应强调一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都要把握一定的分寸。因为青少年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诡秘的时期,青少年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给老师;另外教师也并非圣人,他们的一些缺点也会因师生间距离的拉近而显露出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就会受到质疑,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这位教师的尊敬,该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很难顺利进行,德育的实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师生之间要有情感交流,只有教师真诚地爱学生才能感染、影响学生,产生心灵沟通与震撼,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如我班有几个学生学习基础差,借用他们和家长的话说:初中就跟没上一样。他们认为任课教师的管理是“故意找茬儿”,因此从不接受说服教育,常常用一句“别人说话怎么不管”来反驳。针对这种极强的逆反心理,我请来家长,同他们一起耐心分析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结论是:他们初中阶段普遍地受到老师过多的批评和责备,甚至最终被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寻找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如认真做了一次卫生,帮助班委维持了一次纪律,军训时主动照顾生病的同学,运动会替没来的同学参加项目,联欢会主动留下布置教室等等,让家长首先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不要对他们丧失信心。继而由家长把我的关注传达给他们的孩子。使学生感到:老师并无心放弃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老师都看在眼里,他们为班集体每一次真情的付出老师都记在心里。这样让他们首先渐渐消除对老师的逆反和戒备心理,其它的工作才能慢慢展开。当然,我们每个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毕竟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多于成绩,不能指望他们经过一两次心灵的震撼就能一跃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持久不变的,不论他们今后还会犯多大的“错”,闯多大的“祸”。
总之,最佳教育时机不是教师主观确定的,而是当学生在心理需求上的某种矛盾出现激化时捕捉到的。如果教师能抓住最能触及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情感的特定环境或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就会使学生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此时的教育最有实效。
(尉京菁 北京市西城区市京市外事学校)
上一篇: 柔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 我是怎样做好后进班转化工作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